慕其大名而来,但却又匆匆离去,这是茶品饮者很常见的事情。以至于爱上,分手,又爱上,再分手,如此来回几个,最后才彻底喜欢上茶。可见,要接纳一个小众的东西有多么的困难!茶小众,这是事实,没什么可以疑问的。至于很多人或者说茶商想将其变为大众饮品,很可惜,最后都失败,不得不在自己的茶叶铺子里摆设上铁观音大红袍普洱乃至各类绿茶。茶,永远都不会大众起来,究其原因,价格高一点,认知低一点,冲泡难一点,最重要,产量并不高。至于铺天盖地的茶,实际上,真货寥寥可数。但也许如此,害苦了真正想入门茶的朋友。不说其他,仅仅一个四季春,在,可谓廉价的茶,但就是这样一款茶——基本来到我们。或冒充阿里山,或冒充冻顶,或冒充铁观音。能分辨出一个四季春来,对于一个初入者,怕也是难题。更不论冻顶、阿里山、杉林溪、梨山、大禹岭、甚至其他山头的茶……这几乎是一个难题横在初入者哪里。别说初入者,即使我有一点经验,有时候也会被忽悠,但多品几次,才明白真假。但我们需要在茶那里得到怎样的茶汤呢?我承认,茶,如果单单论及花香,也许不及内地高等级铁观音;论霸气,也许不及大红袍岩茶类;论陈香,不及普洱。那么,我们需要在茶里得到如何的茶汤?或者说,茶凭什么吸引我们?茶汤并不会给你浓郁的冲击感,它总体上是:温润、内敛、清雅,有着美妙的高山韵喉与花果香。明人熊明遇在《罗岕茶记》中说:“茶之色重、味重、香重者,俱非上品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茶汤色重、香重、味重者,都不能说是好茶——茶显然不是这种。那茶会给你如何的茶汤呢?再看清代钱塘人陆次云撰《湖儒杂记》,对龙井茶的品评。他说:“龙井茶,真者甘香不洌,啜之淡然,似乎无味,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,弥沦乎齿颊之间,此无味之味,乃至味也。Ok,不仅龙井,似乎用到茶上,也完全正确。“此无味之味,乃至味也”——所谓“无味”,按我的理解,就是自然淡雅之味道。算起来我喝茶历史也不算短,接近15年的经历中,没有喝到过香气非常猛烈的茶。而汤色,多半蜜绿见黄(清香茶),或浓郁或黄橙色(有焙火)以及深红色(东方美人茶),汤内渣滓极少(即使不用茶漏的情形下),在白瓷杯下观赏,绝对有心旷神怡之美妙的感觉。但这种温润内敛的汤,却未必第一次你就喜欢,尤其面对那些喝铁观音,大红袍等多年的老饕,第一次品饮也许会感觉到茶口感淡!但,淡,却并不意味着不美。多半的人会说,这茶好,但要慢慢接受。等十天半月后,回话来了:这茶是我的菜!清雅之极,回味无穷。我们在日常中接触过很多的品饮茶的人,一开始,有很多不能接受汤淡(淡,不是说没内涵),但喝过几罐后,却会舍弃铁观音或者大红袍,一心一意专湾茶。品一个茶,切记带着成见。我接触过很多自以为是的人,自认为喝过很多茶,包括茶(多半是焙火的假货)。一喝我们的茶,立刻就会说,假货,一定是假货。我说,你想这汤如何才是真货?他说,比如没有兰花香。我说你喝兰花香,喝铁观音不就完了?何必在茶里寻找?你且静下心来,慢慢品。茶你还没喝几口,结论就出来了,准确吗?此种情形,多半出现在初入者与自以为是的老油条那里,而真正懂茶有着谦虚之心的人,一般不会轻易发表意见,而是品饮2-3次后。我遇到过一位老饕,他说,你的大禹岭一喝,就知道是高级品,但不是我的菜。我想,这是一个真正懂茶爱茶的人所言。扯远了,回过头来再说茶的汤。其实茶的汤,论及香气,多是高山韵与花果香的极佳复合。茶里的高山茶韵,会给你一种醇厚绵柔的质感,这个可以从阿里山里就可以喝的出。这种高山茶韵造就了其耐泡度、韵喉以及回甘之佳!这个我想不多说了。多说一下花果香吧。实际上,花果香,应该更准确表达为果花香——果香会明显优于花香,但并不是说没有花香。一般说,茶可以给出成熟水果之香,比如说蜜桃香,苹果香等,不好一一表达,因为这种香,是一种复合的香气。还有果香是坚果之香,比如栗香,玉米之香。对于花香,也是有的,比如梨花,桃花,竹叶香,但还是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种花香,还是偷懒用一个复合的花香来表达。对于我个人的品茶经历来说,茶果香与花香并不是平均而来,多半的茶会果香多过花香。也只能这样简单说,因为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具体的熟果香与花香来。而更为奇妙的是,阿里山茶与杉林溪茶的花香与果香也不同,再高海拔梨山茶与大禹岭茶,花香与果香也不同。但海拔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这茶香的清雅程度。比如大禹岭梨山等高海拔的一些茶,由于海拔越高,环境气温越低,茶叶生长就会缓慢,造就茶叶肥厚,营养素积累很多。同时由于光照时间短,导致茶叶苦涩的原素也就越少。入口有一种特别的优雅的高山冷感,也就是所谓的“高冷茶”。但似乎如何描述“高冷感”是个什么口感也是件难题。所以,我就不多说了,语言穷尽之处,就是泡茶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