碧螺春茶:品味与鉴别指南 碧螺春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,深受茶爱好者的喜爱。然而,由于市场需求远超供给,导致大量省外廉价“碧螺春”涌入市场。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碧螺春茶,本文将详细介绍其种植采摘工艺、历史渊源及鉴别方法。 碧螺春种植采摘工艺 碧螺春茶的采制技艺非常高超,主要有三大特点:摘得早、采得嫩、拣得净。每年春分前后开始采摘,谷雨前后结束,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。通常采芽叶初展,芽长1.6~2.0厘米的原料,叶形卷如雀舌,称之为“雀舌”。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.8~7.4万颗芽头,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。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,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,保持芽叶匀整一致。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,需费工2~4小时。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,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,有利于品质的形成。一般5~9时采,9~15时拣剔,15时~晚上炒制,做到当天采摘,当天炒制,不炒隔夜茶。 碧螺春茶的历史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,最早叫洞庭茶,又叫吓煞人香。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,顺手摘了几片茶叶,泡茶后奇香扑鼻,脱口而道“香得吓煞人”,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“吓煞人香”。到了清代康熙年间,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、卷曲如螺的名茶,倍加赞赏,但觉得“吓煞人香”其名不雅,于是题名“碧螺春”。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。太湖地区土壤质地松疏,适合茶树生长。由于茶树种植与果树之间,碧螺春带有特殊的花果香味。洞庭湖的历史沧桑,孕育出碧螺春,具有独特的幽韵。 碧螺春茶的鉴别方法 有专家提醒,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,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。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,应注意以下事项: 看外观色泽: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,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、发绿、发青、发暗。 看茶汤色泽:把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,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、鲜艳,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黄暗,像陈茶的颜色一样。 看绒毛:如果是着色的碧螺春,它的绒毛多是绿色的,是被染绿了的效果。而真的碧螺春应是满皮白毫,有白色的小绒毛。 总之,洞庭碧螺春最早是从明前开始采摘,然后经过加工制作,大约在5月左右新茶就会全面上市。春夏之际能够喝到最为鲜嫩的洞庭碧螺春,味道往往最好最鲜爽。喜欢清新口味的人可以试试,但刚买的碧螺春新茶最好放置半个月左右再喝,否则容易刺激肠胃。